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27-88661722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正文
沙湖英才之二:记教育学院优秀班主任刘启珍副教授
本条信息发布于:2007/04/23

刘启珍老师是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专业2005级班主任,被学生称为良师和慈母,“一个平易近人,可以聊天、可以倾诉的朋友”,上学期以第一名荣获教育学院“优秀班主任”称号,并把获得的奖金全部作为班费。

师生同心 构建和谐班级

刘启珍老师通过与学生谈话、跟班听课、检查早自习、走访寝室、看学生卡片、与家长联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和生活状况。她经常深入学生中间,和学生一起参加安全教育、升国旗仪式、寝室设计大赛、秋游、办班刊等活动,课间找学生谈话或聊天,在了解学生情况的过程中,保持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一名学生交多少班费,她就按双倍交。她说:“班主任是班级的一员,只有把全班学生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影响班级建设和发展。”

刘老师关爱着每一个学生,就像一个母亲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有什么闪失一样。班上先后有几个学生因贫困、疾病、家庭变故或心理障碍等原因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她时刻记在心里,适时给予帮助、启发和鼓励。在一次周末点名时,细心的刘老师发现班上一个男生的衣服裂开了一个口子,第二天中午休息时,她拿着针线到宿舍帮那个男生把衣服缝补好。“我要尽可能让全班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温暖,生活得快乐,学习得开心。”刘老师说。

刘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和特长,尽量创造机会让大家努力锻炼和塑造自己。她鼓励学生踊跃竞选班干部,根据班级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系列主题班会。看到班上有些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存在问题时,她在周日点名之后开展“学会做人”主题班会活动;看到有些学生上大二后对未来比较迷茫,她策划了“我的未来不是梦——大学生职业规划”主题班会;为了让更多学生学会学习,她组织开展“学会学习”主题讨论。这些针对性强的主题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收获,行为举止也有了很大改变。

循循善诱 打造互动课堂

198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刘老师在我校长期从事《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教学。主持和主讲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曾被评为我校和湖北省“优质课程”。她的课堂有时弥漫着学术交流式的融洽氛围,有时充满辩论赛式的激情。在她设计的《发展心理学》课堂上,同学们走上讲台,慷慨激昂,各抒己见,而她自己则坐在台下专注听讲,认真记录。她说,大学课堂应该轻松活泼,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形式,少有师生互动,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学习产生枯燥感。为了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她经常采用讨论交流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锻炼口才的机会,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她带的班级有多名学生脱颖而出,在院团学联担任主要干部。

开展课堂讨论只是刘老师特色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她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在实践中追求真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她先让学生重复别人的实验,再尝试小组合作研究。她每个月给学生布置一篇课程论文,尽早让学生进入科研状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