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月,化学化工学院五楼的一间办公室迎来了一位新主人。他个头不高,戴着一副明亮的眼镜,笑声爽朗,他就是我校“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夏清华。
夏教授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荆楚理工学院兼职教授。第十届全国络合(匀相)催化学术讨论会组委会副主席,国际沸石分子筛(IZC)学会、新加坡工程师协会、中国化学会催化分会会员。2006年度进入全球最有影响的Top-100名化学家排行榜的6名中国化学家之一。今年,他获得省“楚天学者成就奖”二等奖。
无论是在本科学习阶段,还是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阶段,夏教授都充分利用一切时间、一切机会刻苦钻研。大学时代的夏教授一心扑在学习上,早上常常吃上两个大油饼,喝一杯白开水,就赶紧找个人少的地方大声朗读英语。虽然他的专业是化学,但英语一直是他的强项。
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荆门石油化工总厂工作。三年后,无意中听别人谈起考研,他求知的欲望再一次燃起,迫切要求“再回炉炼炼”。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四处打听,八方收集考研资料。他正信心十足地备考时,得知单位不愿放他走。但他并不放弃,而是积极争取。“厂里虽然最终答应给我一次机会,但也只同意给我一次机会。这就意味着我如果没考上,以后就很难获得机会回到学校继续深造了。我只能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做准备。”夏教授说,这一年里,他除了上班就是看书,除了看书就是上班。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他顺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催化化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5年,他在复旦大学化学系做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10月晋升物理化学副教授。在紧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综合试验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夏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书桌上放着沉甸甸的专业书籍和各类资料,一角的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写着分子结构图。“从事科学研究,最起码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行。别人可以不认识我这个人,但一定要让他们认识我的研究成果。”夏教授的这句话,既说出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气魄,也概括了他治学严谨,脚踏实地的钻研精神。
1996年,他任日本通产省新能源和产业技术开发机构()NEDO的高技术研究科学家;1997年至2000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和环境工程系研究员;2001年至2003年任新加坡化学和过程工程中心及新加坡化学和工程科学研究所研究员。2002年3月起任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专家评阅人,2004年受邀任《Nova Science Publishers USA》特约撰稿人和新加坡国际会议ICMAT05多孔材料分会组委。2004年5月受邀为国际顶级分学杂志《Chemical Reviews》评阅论文。
夏教授对有机催化化学作出了突出的实质性贡献。他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匀相与多相有机催化,沸石和分子筛材料合成、表征及应用,环境催化化学等方面。迄今在国际著名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国际与国内会议发表100余篇论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达50多篇。2006年,国家基金委邀请他出席全国物理化学精英(正式代表53人)研讨会。
夏教授喜报频传。他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的论文《Advancesin homogeneous and hetero
-geneous catalytic asymmetric epoxidation》荣获2004-2006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最高奖——特等奖。同时,他还获得湖北省教育厅首批“楚天学者成就奖”二等奖。
谈到科研,夏教授谦虚地说:“这些都是过去的成绩,不值得一提。只要在职一天,我就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