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27-88661722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正文
青教风采系列报道(二):文学院青年教师宋亚云
本条信息发布于:2007/12/20

十多年前,他像一只小鸟栖息在湖大这棵大树的枝头,十多年转瞬即逝,湖大的一草一木依然萦绕在他的心头。蓦然回首,他发现已与湖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心系学生 感恩湖大

1999年,宋老师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三年后,到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又义无返顾地回到学校。刚留校工作时,他既要讲授主干课程《古代汉语》,又要承担部份行政工作,还要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同时准备考博。他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讲好课,当好班主任,是他的第一目标。他对班主任工作尽心尽力,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交朋友。宋老师对学生的百般呵护,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拉近了他们的距离。

认真的工作精神源于宋老师对湖大深厚的感情。他十分感谢学校对自己的培养、老师对自己的教诲、同事对自己的鼓励。硕士毕业后,他放弃高薪企业;博士毕业后,他谢绝导师的挽留,毅然回校工作。他随后还谢绝了多所大学的邀请,执著地选择了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湖大。

因材施教 授人以渔

钻研教材,力求深入浅出,是宋老师首先追求的目标。为了吃透《古代汉语》教材,宋老师熟读文选,不少长篇皆能成诵。上课时,每讲一篇,他便先示范性地将课文背诵一遍,并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在背诵实践的基础上,宋老师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背诵方法,能够快速、持久地背诵经典文献,并能经久不忘。在他的推广下,颂读经典在文学院学生中蔚然成风。有了文本熟烂于心,上课自然得心应手,学生也心有灵犀,不点自通。一个个历史人物、一幕幕历史事件,在宋亚云的课堂上鲜活起来、生动起来。

因材施教,授人以渔,是宋亚云教学的又一特色。宋亚云经常从不同侧面观察、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尤其对那些对语言学感兴趣的同学,他常额外布置阅读任务,指导他们浏览专业期刊,提供考研信息和资料。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不少学生考上了国内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在讲课时,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找得到、看得懂、用得来”是宋亚云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课上,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他诠释;课下,他们为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引用资料而忙得不亦乐乎。在他的引导下,不少学生受到了正规的学术训练,有的已经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坐冷板凳 存平常心

讲课要左右逢源,必需具备深厚的功底;要征服学生,必需要有扎实的研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为清代朴学所深深折服的宋亚云正是这样坚定不移地守望着自己的学术理想,默默地耕耘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八年来,他立足讲台,埋头古书,做的学术笔记有几十本,撰写学术论文上百万字。为了到北大深造,他用买房的首付款交了学费;为了搞研究,他拿出许多钱用来买书和查资料。他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解决问题,又把科研成果贯串到教学中去,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有机结合。

十几年来,艰苦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同事的认可、学生的欢迎、学界的肯定。在多次问卷调查中,他都被学生评为“湖北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近几年来,他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目前,他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极课题共8项;他主持的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两汉动结式研究”,是本年度学校唯一获得批准的国家最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他主持的课题共获得科研经费近20万元,这在人文社科领域十分少见。他还获得了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评卷教师、第四十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奖、北大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