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雅谦逊,睿智幽默,温和亲切;跟他打招呼,他回以灿烂的微笑;夜深了,他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作为我国探讨制度文明基础理论最早并较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教系博士生导师贺祥林教授夜以继日地忙碌着。
施教治学育人见功力
把葛洲坝、三峡大坝建设与意识的能动性原理结合起来,把24个节气与掌握事物度的哲学原理结合起来,把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质量互变的哲学原理结合起来,把哲学现实化、生活化,把生活哲学化、理性化,贺教授的教学总是带着鲜明的实践印记,放射出理性的光芒,让学生领悟哲学就在身边,教学生有价值的为人处世之道。
贺教授的施教理念有“六求”——求实、求是、求深、求新、求活、求用,治学理念有“六力”——德力、功力、胆力、眼力、笔力、毅力,育人理念有“六要”——既要勤阅读,又要勤思考,既要敢于思考,又要善于思考,既要能讲,又要能写。
“您,对学生讲师德,对工作讲效率,对事业讲奉献,对教学讲质量,对科研讲精品,对学生讲爱心。是您的教导让我有了一个充实的大学生活。”这是2006年教师节之际,已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2届毕业生黄绍华给贺教授发来的贺卡上的赠言。
从教30余年,贺教授先后担任过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公共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受到普遍欢迎。2005级政教专业的张田甜告诉记者:“贺教授教学的最鲜明特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他把晦涩的哲学原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讲课生动有趣。”2002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谢模楷曾评价:“贺老师说话风趣,举止自然,有大家风范。他醉心于学术研究,我从他身上读懂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这句话的内涵。”
贺教授先后获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二)1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他教的课程被评为省优质课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重要报刊和全国20余省市自治区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哲学与文明的当代视野》专著1部,有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或全文转载或部分转载或摘编论点,有多篇论文被《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介绍,有近30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0余种期刊全文转载。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不仅主体的思维能力很重要,主体选择与运用什么思维方式也同样重要。”贺教授说,“我过去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并用,且偏重后者,近些年感到这不够用,思维触觉因两件‘偶发’之事而‘痴迷’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
一件是2002年深夏他到湖北恩施市调研,一次是2003年初夏他到湖北沿江四市调研,前者是为完成省委下达的“湖北省恩施市五改三建两提高文明新村建设模式研究”课题总结,后者是完成中宣部下达给我省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宣传思想战线主要经验”的调研报告。
作为参与者和执笔人,他站在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的角度,从哲学层面对干部群众在欠发达地区开展文明新村建设的火热场面进行了冷静分析。“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是笑进乐出的,在完成那类鲜活文本的过程中我是哭进苦出的,总算较好地完成了这两次任务。”贺教授说。
贺教授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由浅入深解释世界的先入思维方式,但还必须有改变世界的后续思维方式,实践则贯穿这两大思维路经并对它们起着检验作用。实践思维方式是解释世界思维路径与改变世界思维路径的统一,是更重视全方位改变世界的现世思维方式,是基于实践的绿色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与创新性特点。运用前者所获的理论成果带有较多灰色理论气质,运用后者所获的理论成果则带有绿色理论气质。
“我近两年正经历着由苦思而乐于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型。我曾发表过《列宁的两个物质定义的逻辑解析》一文,是我的论文中唯一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在当时有些影响,但这是运用传统思维方式‘制作’出来的,我一直不满此文,力求来一番自我辩证否定,最近发表在《哲学研究》上的《以实践思维方式重释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一文,可谓如愿以偿。今年暑假,我完成了《实践思维方式论纲》这篇近3万字的论文,是对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的梳理与整理,并以此来进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制度文明引论》的写作。”贺教授说,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不能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如果那样,研究出来的东西有骨头无血肉,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有缺陷。选择与运用实践思维方式,只是为学术研究获取成果提供了可能性,由可能变成现实,则要靠处在实践中的人,靠主体思维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