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学院认知心理学实验室,记者见到了被学院学生们称为“激情又负责的老师”邓晓红,得以近距离地了解这位年轻又具学术气质的女老师。
“好老师首先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2003年6月,邓晓红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病学专业博士毕业后,来到我校做了一名教师。来校之初,心理学系的严梅福教授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湖北大学心理学系的振兴,非常需要一批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认知神经科学是当前心理学最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之一,希望你的到来能加强我们在这方面的力量。”
带着老教授的期望,邓晓红到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的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理论性强,难度大,不仅要有很好的神经科学基础,还需要有扎实的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多方面的理论基础,邓晓红之前所学的神经病学和心理学虽然有学科间的交叉,但她毕竟没有心理学的理论背景,隔行如隔山,要在北大完成访问学者的研究任务是何等艰巨。她曾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老教授和同事们的期望,想到回校后要面对那么多双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她咬牙坚持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北大多了个终日忙碌的身影。为了尽快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每天,邓晓红总是第一个进实验室,晚上10点后才离开。她虚心向实验室里的每一名研究生、博士生请教,绝不轻易错过每一次学术报告和讲座。邓晓红住在北大圆明园校区,和圆明园咫尺相隔,但她直到离开北京的时候才去过一次。
“你很不容易,一年时间学了人家七、八年学的东西。”临走前,一向以对学生严格要求著称的周晓林教授对邓晓红说。在许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是她做到了,而且半年后,她就能独立进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还撰写了研究论文《强迫症患者反应抑制缺陷及注意的调节作用》,并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
2005年初,邓晓红回校后担任了本科生《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教学任务。一下子上两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初次站上讲台的她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
一名学生在发给邓晓红的电子邮件中写道:“邓老师,虽然我们不在北大,但我们想知道北大的学生平时是怎么学习的,您能给我们介绍介绍吗?”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深深地震撼着她。从那以后,邓晓红暗下决心,“虽然我的学术水平赶不上北大的老师,但有一点是不会比他们差的,那就是对学生的热爱,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学生的好老师。”
回校的前一两年里,邓晓红几乎每天7点多就开始备课、查阅文献,很晚才休息。教学工作中,她的课件和讲课内容随时都在调整和补充。参加学术会议所得、查阅资料的新发现、最新的研究动态……只要她了解到的对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有用的新东西,她都会及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上,有时甚至在上课的前几分钟还在修改和补充课件。
邓晓红的课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连续多次教学质量评价都是优秀。“邓老师的课堂总会给大家意想不到的收获,她思维严谨但课堂却很活跃。对于我们不懂的问题,她一定会耐心解答。她很重视同学们的观点,和大家的互动交流做得很好,同学们都爱上她的课。”该院2005级心理学专业张冬静同学告诉记者。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能在讲台上深入浅出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时刻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自己要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邓晓红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始终坚持科学研究。3年来,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篇。参与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等多项,目前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学校的教师进行频繁紧密的科研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课题和进行实验研究。在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她都力争展现湖大教师向上进取的精神风貌。她的行动也影响和带动了心理学系一批年轻教师积极投身科研。
“要做就做一名好老师。”为了这句看似简单却需要巨大付出的话语,邓晓红在不停地忙碌着。而这,正是为了她热爱的学生和她热爱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