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27-88661722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正文
青教风采系列报道(七):商学院青年教师王圆圆
本条信息发布于:2008/04/15

校园内,出身“80后”的王圆圆老师经常被认为是一名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湖大人,王老师对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我在这里读的本科,在这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里从一个大男孩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刻苦钻研的青年。我要加倍努力工作,报答学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让自己的青春在这里绽放!”

热心工作关爱学生

进校工作后,王老师便担任2006级工商管理大类的班主任。他经常和学生们融在一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班级管理方面,王老师比较注重细节。他整理好所有学生的联系方式,建立贫困生档案,实施重点照顾,经常指导学生加强社会实践方面的锻炼,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及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

王老师还是一位“热心人”,他总是要求自己“像做自己的事一样去做别人的事”。他还主动关心家庭有困难的同事,每逢过年过节他便及时给同事送上短信问候。遇到学生有困难,他会第一时间赶去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他说:“看到别人开心,我自己也会开心。”

虚心学习潜心教学

由于缺乏经验,年轻教师在教学方面面临着较大压力。然而仅靠一人的力量,往往进步甚微。王老师感激地说:“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以前的系主任郭志文老师经常指点我教学方面的困惑,现在的系主任宋鸿老师也经常与我交流教学方面的经验。办公室的其他前辈也都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助推器。我还从我们办公室的宋小敏教授身上学到了如何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学问。”

王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比较喜欢提出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虽然学生有时候回答得不够到位,但他们新颖的思路、新鲜的材料往往给他带来很多“惊喜”。课后,王老师都会把这些“惊喜”记下来,以便补充以后的教学。

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喜欢教师在课堂上能旁征博引,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开阔知识面。王老师就结合所教课程,广泛阅读哲学、历史、心理学、自然科学等书籍,丰富教学内容,扩充教学信息量。他每周至少阅读一本书以及最新的学术期刊,并做读书笔记。另外,王老师还尽量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讲解比较深刻的问题,结合学科前沿、社会现实与理论体系,系统地、全面地讲授课程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相关的管理学基础,在教授管理学课程时,王老师尽量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理论。例如以一个班级为例讲解组织的运作、制度规章的制定、群体沟通等内容。王老师辛勤的劳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多年评教中获得优秀。

勤钻教研勤著成果

“处处皆学问,关键靠发现”。勤于思考,乐于钻研是王老师不断取得成果的保证。王老师喜欢把自己的一些成果以及学术前沿问题放进教学中,对教科书上的部分观点进行质疑,同时也喜欢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一起思考。有时在课堂上发现课本中讲的有些问题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没有讲解透彻,他便积极参阅大量书籍,直到把问题弄明白完善后,再讲解给学生听。关于如何发现问题,王老师说:“有时因为学生理解不深,经常会从‘外行’的角度提出新的问题,这也非常有助于我们教师的研究。”

工作后,王老师共发表了20余篇论文,数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或其他刊物转载,还独立完成了一部书稿。同时,他还担任着多家学术期刊的特约作者,每个月都要精心“还文债”。进校工作的第三个月,他被《财经界》编辑部邀请就“蓝海战略”这个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最后他的讨论稿作为首篇文章刊登在《财经界》上。“旁征博引,出语严谨”,这是刊物读者对王老师文章的评价。“这说明年轻教师的一些新颖的观点也能得到肯定。”王老师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