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27-88661722


 

校友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正文
国学大师冯天瑜教授回母校作客思睿讲坛
本条信息发布于:2008/04/21

虚怀若谷,谈笑间才华横溢;旁征博引,谈吐中满腹经纶。冯天瑜教授谦虚而又博学的气质征服了在场师生。4月10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大师冯天瑜教授作客思睿讲坛,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我对当下国学讲习的期待”的讲座。

国学内涵丰富

“有些人认为国学就是儒学,我并不这么认为,而中国3000多年形成发展起来的学术文化总和都是国学的内容。”冯天瑜教授对当前公众对国学的误解深表忧虑,他说,“国学主要包括‘儒、释、道’三教,也包括两三百年来已经中国化了的西方学术。”

对于部分学生对“中国化的西方学术”也属于国学提出的疑问,冯天瑜教授解释说,西汉时从国外传来的佛教既然属于国学,那两三百年以来传入中国,并经中国化了的西学当然也属于国学。所以,冯教授认为,研究国学应该有开放的视野,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提升自我的整体修养,加深对国学的理解。

研究国学一定要读原著

针对目前国内媒体热炒的“国学热”,冯教授说:“当下人们对国学研究的热情并不能称之为“国学热潮”,还谈不上热,只能说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有所发展,但还是值得鼓励的!”

近些年来,随着“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经”等节目的流行,国学受到国人越来越多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书本重读经典,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投入到了国学的研究中去。冯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但他也提到,我们不能止于易中天等人趣味化的讲解,要回到原著去,做研究还要拓宽视野,有自己新颖的解读,不要一味追求趣味化,通俗化。

研究国学经典要有侧重

“现在一些年轻人把注意力放在《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上,把精力放在这些‘诡道’上,这样就会走偏。”冯天瑜教授认为,《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等类书虽都属于国学一类,但学习国学的重点不在这里。

冯教授说,国学的经典在于以《诗经》、《尚书》、《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十三经,这些教会我们怎么做人。

冯教授认为,大学生读书一定要广,涉及面一定要宽。对于那些有心研习国学的同学,冯教授提出一个建议,即“择一经以研之”。“急功近利、走马观花的泛泛而读是不可取的,是事倍功半的。而择一经,潜心研究,反复加强,对于你的国学素质会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宋代有名的宰相赵普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格言,很受用。” 冯教授如是说。

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值得学习

对于国学的走向问题,冯天瑜教授认为方兴未艾的国学将朝两个方向发展:一、德性。以章太炎为代表,主张借国学所含的民族精神来鼓动国民的民性,克服民族挫败感。二、智性。以胡适为代表,主张对中华文化进行现代式的清理,提倡研习国学,整理国故。当今,国人应在前人基础上有更自觉的追求,在智性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德性的效果。我们需要激励民族精神,振奋民族自信心,而不能一味的崇洋媚外;我们不要只知道恺撒、拿破仑,更要知道秦始皇、汉武帝;我们不应对洋节(如圣诞节)趋之若鹜,还要重视本国独特的民俗和节庆。国学不仅仅是几部经典著作,还包含所有的中华文化,不仅仅是物质文化,还包括制度、行为、观念上的文化。国学的内涵丰富深刻,需要我们去发觉,剥离,更清晰地了解。

在当下社会中,人们对国学研习很有热情,有些人甚至认为国学中的东西都是真理。对此,冯教授持谨慎乐观态度。他说:“国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有清醒的、有取舍的文化自觉,不要陷入盲目当中去。”